融未巨头铁支付扎堆造链争一于金场关来的路战
最近朋友圈里刷屏的加密行业新闻,总让人想起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场景。这不,Stripe刚宣布和Paradigm联手打造Tempo,Circle就迫不及待亮出Arc链的底牌。往前数数,Plasma和Stable这两家专为USDT服务的链也拿到了大笔融资,更别提Securitize、Ondo这些代币化玩家都在暗戳戳谋划自家的区块链。 说实话,看着这些金融科技巨头突然集体变身"链改专家",我脑海里浮现的其实是19世纪美国的铁路建设狂潮。当时各大财团拼命铺设铁轨,表面上看是为了运输,实则是为了掌控整个商业命脉。现在这些支付公司争相造链,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"金融铁路"争夺战? 记得去年参加一个金融科技峰会,Sygnum的Martin Burgherr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"现在造链就像当年银行争着开分行,关键不是网点装修得多漂亮,而是谁能握住资金流动的水龙头。" 想想也是,当稳定币日交易量已经突破500亿美元,代币化国债规模半年暴涨300%时,谁还甘心只做个"代币印刷厂"?控制底层结算网络意味着: Alchemy的CTO Guillaume Poncin跟我算过一笔账:支付公司如果自建结算层,利润率能翻3-5倍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厂们眼红了——传统支付业务都快卷成红海了,谁不想找个新蓝海? 前两天和几个圈内老友喝酒,有人调侃说以太坊现在就像个老牌五星级酒店:名气大、服务全,但房价贵还总满房。Solana倒是像新开的快捷酒店,便宜又快捷,可惜隔音太差(指网络不稳定),隔壁DeFi应用一搞活动,支付业务就得跟着遭殃。 这比喻虽然粗糙,但点出了公链的尴尬: 1. 治理太民主——改个手续费都得社区投票三个月 2. 资源太共享——NFT拍卖和跨境支付抢同一条车道 3. 定位太中立——不可能为某类业务做深度优化 记得Coinbase的朋友说过,他们测试在Solana上做批量支付时,碰上Memecoin暴涨就直接卡成PPT。对于处理真金白银的企业来说,这种不确定性简直要命。 观察这些新链的设计很有意思,基本都在玩平衡术: • 性能要向Solana看齐,但稳定性要超过它 • 要保持足够独立性,又要和EVM兼容好借东风 • 链上监管要严格,但不能把用户吓跑 最典型的像Circle的Arc链,听说他们在测试一种"监管沙盒"设计——不同司法辖区的资产可以在同一链上流转,但各自遵守本地规则。这要是真能实现,简直是金融科技界的"通天塔"。 和业内几个分析师聊下来,大家共识是: 1. 短期(1-2年)内公链仍是主流,毕竟用户习惯和流动性迁移需要时间 2. 垂直链会先在机构间结算、代币化证券等B端场景突破 3. 最可能成功的会是那些能平衡"开放"与"可控"的混合架构 不过有位在SWIFT工作多年的前辈提醒我:当年电报公司也觉得自己不可替代,结果呢?金融基础设施的变革往往来得比预期更快、更彻底。现在这些造链的支付巨头,说不定正在书写未来二十年的金融格局。 看着这场逐渐白热化的"链圈军备竞赛",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把区块链比作金融的"操作系统"。当Visa、SWIFT这些传统巨头还在用Windows XP时,新贵们已经在开发专属的iOS了。这场竞赛的终点,或许不是谁取代谁,而是整个金融生态的重构。为什么巨头们都坐不住了?
公链的"中年危机"
新玩家的"既要又要"策略
未来会怎样?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比特币投资捷报:我们又一次抓住了市场脉搏
- 比特币减半行情来了!专家大胆预测:18个月后BTC或将突破22万美元
- 当社交热潮退去:Friend.tech之后的市场真空谁来填补?
- 11.23大饼盈利捷报:今早多单完美止盈,晚间还有机会
- 加密货币市场惊心动魄:暴跌背后藏着哪些机会?
- 加密融资这三年:风投大鳄都把钱砸哪儿了?
- 卡尔达诺(ADA)蓄势待发:一场即将上演的逆袭好戏?
- 比特币牛市真的来了?别急着梭哈,先看这几点
- 富达投资重磅发声:以太坊现在是个捡漏的好机会?
- 比特币减半:一场改变加密世界的数字革命
- 币安40亿美元罚款:这笔钱要赚多久?
- 从每周一杯咖啡钱到亿万富翁:柴犬币的造富神话
- 区块链早报:2025年8月13日市场风云
- 花3万学投资真能稳赚?来看看800V技术背后的投资门道
- 交易所暴雷怎么办?资深玩家的避险指南
- 英国数字证券沙盒出炉:加密货币意外落选,背后释放哪些信号?
- 当AI遇上Web3:AIverse如何在喧嚣的加密AI赛道中杀出重围?
- 2024年PYTH代币的爆发式增长:从5亿到50美元的机遇与挑战
- IOTA凭什么突然逆袭?这个低调项目如何实现3000%交易量暴涨
- 5篇重磅解读:RWA+游戏能否成为引爆本轮牛市的双引擎?
- 搜索
-